Skip to content

十二、二禅与白骨观

12.1 二禅

如果你初禅的定很稳了,想要入二禅,怎么做呢?

首先你要从初禅定当中退出来,你从初禅的定中退出来一定是心念放粗、呼吸放粗,我们在进入初禅的定的时候,是呼吸变缓慢、心微细下来,专注所缘处的冷暖。那你要从这个里面出来,就是先从“心”上动,心先动起来——给自己一个“我要出定”的指令,然后心放粗,你的呼吸也会跟着放粗,这个时候,从初禅的定里面出来不用睁眼,然后你从专注所缘处的冷暖,调整为专注所缘处的粗细,当你的心能专注在呼吸摩擦所缘处粗细的感觉的时候,你的这个身体会进入到一种很安详的状态,身体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:你吸气的时候,身体好像会变大,呼气的时候,身体变小,你专注下来,这样你的身体随着呼吸变大、变小,人会很舒服,在这种舒服的状态当中,你能够待得下来,如果这样的状态你能够维持一个到一个半小时,那按照经验来讲,你就进入了第二定并且能稳定住了。

禅定的第二个状态是专注于呼吸的粗细,也就是呼吸在业处的这一块,摩擦地粗细的感觉,这样坚持下来,它还能进一步地升华到一个状态——对于色身的调整。当一个人安住在第二禅定中的时候,随着观察业处,你的身上的感知会发生变化。它会随着呼吸的粗细,身体好像慢慢地变大、变小。这种状态,由于所缘在呼吸上,呼吸的变粗、变细,直接在身体上的反应就是变大、变小。身体的变大、变小可以对色身进行调节,这样容易摆脱身体的病气。这也就是说,第二定,如果是你需要修的情况下,它能够帮助人减少病痛当中的苦受不舒服、疼痛的感受,还说得更直白一点:它能够治病!

当我们观察呼吸的粗细的时候,身体会随着业处的摩擦而变大、变小,这个时候,它会改变色身上的一些实有的状态,把不好的病气从身体中排出来。这样的方法,最有用的地方是在感冒上。但是呢,关于这个修法,大家也要注意:最好是找一个人比较少的地方修,因为在你专注业处呼吸粗细的时候,虽然把病气排出来了,但如果你没有能力处理这个病气的话,病气就会在原地滞留一段时间,这个时候,如果有其他的人从这里经过的,就可能沾染上这个病气,病气就会遗留在他人的身上。因为我们以后都会修菩萨行,所以这种状态,我们都需要注意一下。最好是在有太阳或者通风好的地方,禅坐也好,专注也好,身体随着呼吸变大变小以后,这个病气从身体排出,能被自然界淡化,不影响他人就是最好的了。

所以,当一个人的福德齐备的时候,这个人进入第二定,就可以开始享受到佛法的妙乐了。当一个人的色身发生不适的时候,他只要专注于呼吸业处的粗细,就可以把这种不和谐的病气排出体外。这个事情,如果大家有机会,可以各自试验一下,至少这个事情我自己试过了,确有奇效,特别是针对伤风、感冒呀,这样做确实是有一定的效果,虽然说是有效果,但大家该吃药的时候还是要吃药的啊!该看病的时候就去看病啊!这个事情要讲清楚。

专注于所缘呼吸摩擦的感觉,可以说是所有修法里面最有必要的一个选项。专注于呼吸,其实是专注于人体四大构成中的“风大”。

当一个人专注呼吸的冷热的时候,进入初禅的定;当一个人专注呼吸的粗细的时候,进入二禅的定;不同的定境有不同的功德,也有不同的福报,能够让人自受用。只是当我们要进入第二定的时候,肯定是要先从原来的定中出来,不管你是在初禅的定,还是三禅的定…无论是在哪一个定当中,你首先要从原来的禅定中退出来,呼吸变粗,心念变粗,然后再来专注所缘所需要的状态。所以像我们这一支的修法,不一定要求你马上能入定多长的时间,但是你要明确地去捕捉:你所需要的定境在第一时间“执法”明确、“法相”明确,然后安住于其中。

进入第二定,可以说,你已经开始能够觉知禅那或者说是感受禅定的这种轻安,你们这个时候,可能还感觉不到快乐,但一定能够感觉到轻安。这个轻安怎么理解呢?从字面理解嘛,轻松、安详。

在初禅的时候,心还比较粗,还没有所谓的轻松、安详,但是,进入第二定以后,你的杂念会越来越少,也不会昏沉,这个时候,轻松的感觉会慢慢地出来,人会变得很安稳、安静,在第二定当中的这种自受用的感觉,会比初禅定更加的舒服。

12.2 白骨观

修第二定有一个辅助的观修,叫做白骨观,如果大家经典看得多的话,就会知道,释迦佛的儿子——罗睺罗尊者,他得二甘露门,其中一个是数息观,另一个就是白骨观。

勤修白骨观的话,第一个能断淫欲的心,但同时又有一个副作用——按照现在的说法:人会容易抑郁、容易自杀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当他是一个修好了白骨观的人,但如果他没有再往上头继续修慈心观的话,他甚至于会看到走到马路上的根本不是人,而是一具具的白骨。这个时候,有的人会心生恐惧,有的人会厌世,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种状态,都会把人推到极致的边缘。

这件事情更说明了一件事:一个法,要么就不修,要修就要一修到底。往往有很多人,会选很多法,会找很多师父去求教、问询这些法怎么样来修,但是往往就会导致很多法不能修到底,而变成了东家摘一点、西家摘一点,修的法就不会有很大的进展。

如果你们能够跟着一个师父,一修到底的话,其实他如果真的是一个走过全程的人,他会很清晰的告诉你,事情一步一步是怎么走的。

修白骨观的时候,我们可以选择平坐在凳子上,当然盘腿也行,然后一般是从左脚开始,看到自己左脚的大拇指,看到大拇指慢慢地像不净观那样:肿胀、紫黑、腥臭、流脓、流血、腐蚀、臭烂,然后成了一节骨头,当你能够看到你的一只脚的一个指头成为一节白骨的时候呢,欸,它就会产生一种惯性,慢慢往上看、往上看,然后整只脚、半边的身体都是这种状态,人就成了一具皮、肉不再相连的一具骷髅架。

关于白骨观,还有一个修法上的善巧、方便,就是你去看骷髅头,然后你把骷髅头里看得最仔细的那一部分放在自己的身上,自己的身上的这一部分就和骷髅头的那一部分的状态是一样的,然后延续它,当看到脚的时候,就慢慢看到小腿呀、大腿呀、髋关节、脊椎、手、头…一路往上看,先把自己观成一副骷髅,然后再去看别人,就也是一样。

这种修法,其实也是属于“苦”的一种——“成住坏空”当中的“坏”,从修白骨观时就可以很明确的感知到。我们在修这个法的时候,其实要是你有因缘的话,可以多结合《大悲咒》一起修习,让自己看到“成住坏空”、“苦相”,然后生起悲悯的心,让身体慢慢地进入到“无我见”的境界,再慢慢往上走,这就是第二定结合白骨观的修法。这种修法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一般情况下,我们专注呼吸的粗细的时候,就足够了。

白骨观是为了厌世而修,我们一般讲出世法,白骨观就属于出世法。为什么它要出来呢,就是看到了“坏”的这个现象,自己的身体如是,所有众生的身体如是,而厌离世界,不想再来。但是一个人的修行越往高走,就会发觉:“苦”,其实是时时存在的。而自己慢慢对于“苦”的状态明确了以后,就不会再安住于“苦”当中,有“觉性”的敏感以后,那自然也就不再受这个“苦”。但生病的众生不一样呀,他还会受这个“苦”,如果你把这个修行的方法告诉别人,这个时候,你自己就是在修菩萨道了。所以,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要不断的回向,回向给身边的一切众生,回向给娑婆世界里还没有“觉醒的人”,让他们也有缘、有机会像我们这样,得到一个“离苦得乐”的方法。

12.3 第二定综述

再把第二定综述一下:当我们安住于初禅的定以后,想要进入第二定,就先从初禅的定当中退出来——心念放粗、呼吸放粗,恢复到平常状态,然后再专注观察业处呼吸的粗细,通过这种方式来进入到第二定。进入到第二定的过程当中,人会因为禅定的进入,而享受相应的福德。进入第二定,身体会随着吸气变大、呼气变小,在这一大一小之间,可以使身体的病气排出体外,这就是第二定。